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挑山工》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2-27 08:54:06
《挑山工》教案精品多篇

[导语]《挑山工》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我登泰山的时候看到挑山工努力登山的情景,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他们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作者从他们身上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认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攀登,征服一个个困难,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二、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及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白“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悟生活真谛。

四、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2、从外貌入手,以泰山为背景,游人为衬托,揣摩挑山工的语言,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受挑山工的形象,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初步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这篇课文,同学们都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其实这也是作者心中觉得奇怪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挑山工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挑山工说的那番话。

2、出示挑山工说的话:“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并读一读。

3、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

4、板书:一个劲儿

5、“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的时候?

6、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说。

7、对!这就是一个劲儿,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二)从外貌入手,进一步理解“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2-6自然段。

(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一个劲儿地在读书,谁先来说说?)

2、学生汇报交流

3、我们哪几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超过我们?请同学到课文中找一找。

4、生:找到山脚下——回马岭——五松亭——山顶(板书)

5、我在这些地方遇到的挑山工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矮个子 脸黑生生 眉毛很浓 洁白的牙齿

白土布褂子红背心 黑黝黝的肌肉

7、生读词语

8、挑山工的外貌看起来好象和一般人不一样,你能想象一下挑山工的生活,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9、对呀!这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劲儿往前的挑山工,他一年四季坚持不懈地挑着担子这就是一个劲儿。

(三)从与游人的对比中,深刻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挑山工总是这样一个劲儿地往前走,他与游人走得不一样。

(出示练习)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2、他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向着一个目标向前走,这就是一个劲儿。

(四)从气候变化与地形陡峭,提升“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往前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2、学生说:陡直的,充满荆棘的

3、泰山资料介绍

4、就是在这条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身穿红背心,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的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他们只是偶尔地走一两天吗?

5、学生找到句子“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6、是呀,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当狂风扑打的时候,当骄阳似火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7、补充关于挑山工的资料

8、挑山工肩物,克服重重困难,朝泰山顶峰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就是一个劲儿。再读句子:“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9、这就是我们在陡直的山道上遇到的挑山工,他们(读描写外貌的词语),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拓展写话,总结升华“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挑山工》教案 篇二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此处隐藏5726个字……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溜()货()奏()衡()诵()留()贸()泰()横()颂()杖()肌()耽()误()哲()仗()机()枕()娱()折()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八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二组第5课

二、设计思路

课文篇幅较长,文章结构比较特殊,因此,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深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温度、重度和厚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决定对教材进行合理剪裁,大胆取舍,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与话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准备

折尺、挑山工视频片段、阅读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结尾导入、设置疑问

1、利用谈话导入,展示一幅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幅画中得到了那些信息?并总结出挑山工的定义。

2、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作家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的一幅画。引导学生用心读最后一段。

3、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引导学生提出:作者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设置疑问,预留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板书:三:(7)归来作画

1 (二)求疑阅读,探究文章

1、自读文章第一段,思考:挑山工登山路线? (折尺形路线)

2、提问: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指名读并观看一段挑山工视频片段,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

3、追问: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好处:会使扁担前面的东西不碰到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缺点:会使路程加长,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

4、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一个奇怪的现象: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板书:一:(1、2)走折尺形路线,但却常常领先。

(三)再次探究,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有几次见面?在哪里见的?看见挑山工正在干什么?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回答。

2、通过合作填写表格引出作者的不解之谜。

(四)合作探究,抓住重点

1、教师带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挑山工的理儿。

2、引导学生理解你们与我们的走法

你们(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我们(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地往前走。

3、分析作者听完挑山工的话后的反应,让学生再次朗读挑山工说的话并与学生合作探讨挑山工话中蕴含的哲理。

4、教师总结

哲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板书:二(3、4、5、6)山中相遇,交谈解谜。

(五)重现问题,领悟哲理

1、指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作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2、学生领悟到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这种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并写在阅读卡片上。

2 (七)感情升华,赠送话语

教师赠送学生一段励志的话。

(八)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实际写一篇小作文。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挑山工》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挑山工》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