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叙事散文阅读(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叙事性散文 篇一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种类繁多,但概括地说,有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和说理散文四类。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和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验,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练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悟性,才能体会得深透。
针对散文的上述特点,我们必须好好思考:散文教学到底有哪些独特的规律?如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认识水平?经过教学实践,以状物散文和叙事散文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状物散文教学策略――体验式教学
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根据状物散文的特点,我主张采用体验式教学。
(一)根据散文的所状之物,尽量提供实物
我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然后欣赏散文,体会作者描写的准确,用词的恰当,感情的充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状物散文欣赏能力。杨梅成熟是四、五月,教学鲁彦的《故乡的杨梅》,就可以选在这段时间,教学时,我把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触摸、品尝杨梅,再结合回忆,体悟和欣赏鲁彦的《故乡的杨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状物类散文的教学,比如叶圣陶的《牵牛花》、郭沫若的《银杏》等文。
(二)结合状物散文内容的特点,开展游戏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为此,我创造条件,开展游戏化教学。比如我在组织学生欣赏《荷花》时,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然后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展示,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荷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尽情地开放,然后体味文中的象征意味。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后,组织几个学生根据情景自编情景剧进行表演,使全班学生能轻松完整地欣赏散文并理解它。这样,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培养了欣赏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
二、叙事散文教学策略――感悟式教学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叙事散文的这些特点,我采用了感悟式教学策略――小步轻迈,细中悟情。
(一)挖掘空白――丰富体验
在叙事散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应该让学生简单地接受文本内容,而应该鼓励他们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从而加深感悟,发展思维。特别是对文本内容中的省略号造成的空白,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做出合理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我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充分体会叙事散文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那天》时,我先出示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拭过,留有淡淡的痕迹。”然后,让学生想象填空:面对这张号码是05102的,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他想: 。渐渐地,那橡皮终于落在了那个K字上,轻轻地擦了起来。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他家生活拮据,想买辆汽车比登天还难!作为修理工,他梦寐以求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库伯让捎的,只要在另一张写上“K”字,轿车就可以据为已有。接着,我引导再次想象填空:面对这个道德难题,父亲不禁陷入了沉思。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出示填空:擦着擦着,他的手忽然停止了擦拭,他又想: ,想到这里,他放下了橡皮。接着听到父亲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通过想象,使学生体会到擦去的不仅是个“K”字,更是自己诚实的品质;诚实比财富更可贵……最后,让学生假想,如果父亲把这辆轿车据为已有,又会怎么样?从中理解母亲的话的含义。
在叙事散文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充分的心灵对话。通过挖掘空白,让学生换位思考,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揣摩细节――品味情感
这类散文通过记叙、描写来抒发感情,在选材上往往从细处落笔,重视侧面暗示。无论侧重写人,还是叙事,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特征: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很鲜明;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所抒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抓住作者描写的细节(语言、动作、神态等)去细细体会,便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叙事性散文 篇二最近读《余秋雨散文》感觉眼前豁然开朗。散文可以这样写!以历史为背景,用轻松、乖巧的笔调娓娓道来,真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就是即接近杂文但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还是散文。我感觉散文跟杂文不同,杂文的形式除了没有散文清新隽永的笔调外,它的内容有着时论性质的东西。杂文的形式有些涩致,语言有些沉闷,如果说散文是一辆新车,那么杂文就是辆老爷车。
以历史为题材的文章,很容易被归为杂文。但余秋雨的散文,以他清新的笔调创造了历史散文,他在文章中充满了感情,充满了一个中国人的爱,这样比杂文中的就事论事,更容易叫人接受。所以历史可以写成散文,其中有一点就是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有感情的人看一朵花,花美得像自己的心肝。没有感情的人看花,花不过是一件物品,身外之物。所以一般人看历史,总当成别人的事,无论是总结,还是揭露,都是拿着斧头,横劈竖砍。这样的人对历史没有感情。对于余秋雨来说,历史是深邃的,是能总结出感情的。像自己家的事,无论议论还是抒情都有着人的味道。人文的学者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叙述清统治者的残忍时说:“老人的眼泪和孩子的眼泪拌合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这句话说明了在社会中存在一种力量,人民的力量。作者用“世俗”解释了这种力量的强大。这就是散文式的清新的语言,没有那么多的沉闷,只有通俗和一针见血。
中国散文的走向,除了写景、抒情、叙事,是不是还可以有些历史散文、民间散文、文艺散文等等。有些文人文化性质的东西。比如余秋雨写苏东坡《苏东坡突围》中带着历史的考据性,带着对苏东坡的感叹。所谓散文有着性和质的区别。它的形是散漫的,而实质却有着一个中心,一个灵魂。这样的质和形最容易用在写景、叙事、抒情 ……此处隐藏8172个字……思义,它的特征与散文结构的特征密切相关。散文最突出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具体表现有二:第一,散文选材广泛,表现自由。大至宇宙万象,小至一草一木,乃至人生的一段经历,一星冥想,都可以化为散文的笔墨。作者犹如骑着思想的野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拘格套,挥洒成章。第二,散文既不象小说那样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也不象戏剧那样讲究矛盾冲突,它写事写人只需撷取看似零散的几个侧面,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散中见整,使之“形散而神聚”,正是散文的这种特征,影响并规定了散文式结构的特征。
(1)情节的散淡性。散文式结构不象戏剧式结构那样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强化,也不把所有的人物围绕在一个中心事件的周围。前苏联著名导演罗姆说:散文式电影“不局限于一个主要的抵触,主要的冲突”,“而是把同等重要意义的许多现实与问题综合成一个总体去表现生活的复杂性,戏剧性不是浓缩在一起,而是被引入河道,分散成许多小溪和沟渠。影片《城南旧事》中三个故事是并列的,影片《市长》中十个故事也是并列的,它们都被“分散”成了条条“小溪和沟渠”,因而不可能形成“一个主要的抵触”和“主导的冲突”。当然,这类影片并非没有情节,它也需要一定的情节,不过,它所依赖的主要不是情节,而是情绪。它赖以塑造形象、体现主题、吸引观众的手段,不是情节的生动,而是情绪的积累,它不需要戏剧式那套结构样式,需要的是有助于情绪积累的结构样式,即场面的叠加。这样一来,线形的情节结构自然让位给了块状的场面结构。“冲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进行”(萨赫诺夫斯基语),戏剧式结构那种高潮和结构局面也就成为多余的了。因此,这类影片的结构,总是着眼于细节刻划,以平稳均衡的画面,从从容容地去展示散点的日常生活事件。当然,这类影片也有高潮,不过,它不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而是情绪积累所造成的高潮,如《城南旧事》结尾处,在《送别》歌(影片中第七次出现)的变奏中,由小英子的大近景化成香山火红的枫叶,一组快速运动的红叶特写叠化镜头,就构成了影片的情绪高潮,直到大片的红叶遮住了小英子远去的马车。影片到此虽然结束了。但是观众的心仍被那离情别绪激动得不能自己。这就是美的意境所产生的特殊的艺术魅力。
(2)段落布局的松散性。如前所述,戏剧式结构非常讲究段落之间严密的因果关系,其中的一部分行动必然是另一部分行动的因或果,要求形成尖锐而激越、集中而凝练的戏剧冲突。散文式结构则没有这种要求,它写人写事只需要抓住最能传神达意的几个侧面加以勾勒,在结构上不讲究段落之间的必然联系,只要求安排合理,过渡自然,能让剧情连续下去即可。有的影片仅以剧中人主观视点来穿针引线,如《城南旧事》;有的影片则似生活的原汤原汁,呈现出一种散点式的结构,如《似水流年》;有的影片甚至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首尾贯穿的事件,如《市长》。这是散文式结构“贵散”的一面。但是它又有“忌散”的一面,如《市长》十个故事间虽无外部的联系物,却有着作者以其对陈老总深沉而炽热的爱作为内聚力,把这十个并不连贯的故事联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产生叩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似水流年》、《城南旧事》则是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乡思”意境追求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感情把各种生活事件串连起来,使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3)叙述的顺时性。这一点似乎和戏剧式结构相似,不过,戏剧式结构运用顺时性叙述,完全是为了有利于戏剧冲突的连贯性,便于情节步步逼进,造成对观众的吸引力;散文式结构采用顺时性叙述则是为了强调纪实性,让观众看到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有利于加强生活的实感。影片《市长》中未用过闪回镜头。《城南旧事》尽管有好几处写秀贞回忆她的情人思康,但主要是依靠秀贞讲述。
与戏剧式结构比,散文式结构的长处在于:第一,具有表现生活真实性的最大可能性。这种结构的影片不以戏剧冲突为剧作基础,不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情节,设置悬念,制造高潮。相反,它主张用情节淡化来取代人为的强化;主张用开放式来取代有头有尾、头尾呼应的封闭式;主张多侧面、多层次、多场景、多穿插、多声部的叙述表现法来取代程式化的情节发展过程。正因为如此,它可以充分利用电影时空转换的自由,着力于生活细节描写,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表现生活,使它具有别类结构影片不可取代的真实性和艺术说服力。第二,具有调动想象力的最大可能性。这种结构的影片取材不受限制,表现不拘格套,在貌似松散的结构中寓有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在质朴淡雅的神韵中蕴含着隽永的意境。观众欣赏这种情节淡、节奏慢、意境深、情感浓的影片,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想象力,使之在有限的画面中,生发出丰富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去领略其中无限的意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美感享受。
(三)小说式结构
劳逊说:“电影完全不象戏剧;相反,它很象小说。”电影和小说有极其相同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上,它们都享有极大的自由。凡小说家的笔力所能涉及到的时空,电影镜头几乎都能拍摄到,这就使得电影和小说的关系极其亲近。尽管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方面,对电影来说,在默片时期几乎是个“”,但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尤其是在“意识银幕化”的开拓创新上,电影借助蒙太奇技巧的发展,“”终被突破,电影几乎和小说同样享有了内心刻划的功能,为小说式电影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由于小说本来就兼有戏剧的情节因素和散文的叙述因素,小说式结构几乎兼有了戏剧式和散文式的某些优势,因此,有人说小说式是介于戏剧式和散文式之间的结构样式,小说式结构的特征是:
(1)从情节结构来看,它近似戏剧式,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但是它对情节的要求同戏剧式又很不相同。戏剧式注重情节,主要在于通过情节塑造形象,体现主题和吸引观众。因此,它要求组织高度集中和完整的情节结构,要求在剧作中前边出现的人、事、物,后边一定要有所照应和交代,否则,就破坏了情节结构的集中性和完整性,就是多余的“闲笔”。小说式影片要求剧作家把重点放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情节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不必脱离人物性格的塑造去追求情节结构的所谓完整性。因此,小说式结构在表现生活场景方面,除了主要生活场景之外,还需要表现众多的次要的生活场景和插曲;在表现矛盾冲突方面,除了主要矛盾冲突之外,还需要表现众多的次要矛盾冲突,让人物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情境,以便更细致深刻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如同生活一样丰富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因为如此,戏剧式结构所认为的“闲笔”,只要能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在小说式结构中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2)从场面结构来看,它近似散文式,也需要有场面的积累。但是它对场面积累的要求同散文式又很不相同。散文式的场面积累,不在于交代情节,也不在于刻划人物性格,而在于创造意境以渲染一种“典型的情绪”。
(3)从时空结构来看,它比戏剧式和散文式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戏剧式为了让情节具有吸引力,散文式为了达到纪实性的要求,一般都采用顺叙式结构。而小说式结构既可以采用顺叙,也可以采用倒叙,还可以采用时空交错法。这种叙述方式于戏剧式或散文式是不宜采用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叙事散文阅读(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