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 篇一广义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九一八事变后,各路红军以北上抗日、应对国民党围剿、扩大革命根据地、打通同苏联的通道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长途征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困难的情况下,同时与国民党军队、恶劣自然条件、党内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并对少数民族及地方群众进行教育争取,以及克服自身的装备和给养严重不足,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夺取政权奠定了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军事、民众和国际基础。
1、思想方面:认识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长征途中,“左”倾错误主张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方针,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严酷的事实使得党和红军内部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思考,开始认清教条主义的危害。一些曾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开始逐步改变态度。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逐渐走出困境,转危为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为各路红军最终在陕甘地区胜利会师,进而打开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全党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为延安整风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我们党和军队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
2、政治方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一开始就站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前列。长征路上,各路红军始终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随即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西北,红军主力靠近抗日前线,使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转到北方,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顺应国内局势,开展抗日斗争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趋势,发展革命力量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地区以后,很快就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此不断发展壮大。
3、组织方面: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革命失败后,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上党内是一致的,但夺取政权的方式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到农村去以农村包围城市,是有不同意见的。实践结果证明,提出并坚持到农村去开辟根据地的毛泽东是正确的。到苏区的临时中央由于错误的领导,最后使中央根据地全部丧失,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并在长征初期处处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全军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后,红军获得了新的生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两次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两次濒临覆灭的危险。在这两次大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对挽救党的危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中逐步形成。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开始掌握实际上的领导权,形成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雏形。
4、精神作风方面: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一次伟大远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异常严酷的自然环境,红军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 坚持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不仅为长征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在日后成为我党我军作风建设的基因。
5、军事方面: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长征途中,红军作战频繁,历经各种战斗考验,极大地提高了指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军事能力。各路红军虽受到重大损失,但红军精华得以保留,他们历经艰险,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战争经验更加丰富,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才;长征出发前或长征途中参军的新战士经过艰难转战,许多也都成了优秀的红军指挥员。经过长征,红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战术,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成为不可战胜的威武之师。陕北会师后,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各路红军互相配合,统一行动,对于打开革命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部队成为改编为八路军的基础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
6、民众方面: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使沿途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军队,从而衷心拥护红军,支援红军,协助红军筹粮筹款并踊跃参军,谱写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动人篇章。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革命武装,并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反动统治者。这些在长征中播撒的革命火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国际方面:为提升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长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凡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往往都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或者是请示共产国际批准后实行。长征开始时,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锻炼和提升了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因此,毛泽东后来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共产国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并反思自己远离中国实际情况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失误,从而认可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可了中国革命应由了解中国实际的同志来领导和指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具有多重奠基意义。正如 ……此处隐藏5936个字……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
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 导, 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后,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可参考电视剧《长征》)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光辉岁月——20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同年年底,红四方面军部分主力(约一半)加上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组成“西路军”,约两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失败,全军仅剩四百余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带领下,到达新疆星星峡,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缴械投降。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