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成功创业小故事多篇荟萃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成功创业小故事5 篇一姚奎章
姚奎章,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5年,“六个核桃”植物蛋白饮品横空出世。2015年,养元智汇实现营业收入91。17亿元。从濒临破产到年营收近百亿,“六个核桃”让养元智汇实现神逆转,姚奎章是怎么做到的?
一、定位突围
姚奎章出生于河北衡水,在浓厚的酒文化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酿造技术充满兴趣。
从河北化工学院毕业后,姚奎章进入知名的衡水老白干酒厂工作,端上“铁饭碗”。凭借努力,他一路从技术员晋升为集团生产处处长,前途无量。
2004年,姚奎章的事业迎来转折点。这一年,老白干决定砍掉濒临破产的元源饮品,姚奎章大胆接下这个“烂摊子”,更名为河北养元智汇饮品。
彼时,饮料市场巨头林立,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椰树椰汁、露露杏仁露等品牌各据一方,而养元智汇没有一个主打产品可以与之抗衡。
为了突出重围,姚奎章深入市场调研,他发现,核桃乳市场尚未形成行业霸主,而以“健脑益智”为卖点的核桃乳几乎没有。于是,2005年,“六个核桃”应运而生。
确定了产品方向,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研发和推广。
二、精心打磨
刚开始,姚奎章研发的核桃乳喝起来“涩、腻”,口感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带领技术人员潜心专研,经过无数次试验,创立了“5·3·28”核桃饮品生产工艺。
通过“5·3·28”生产工艺,即采用5项专利,3项特有技术和28道工序生产,可以完全去除核桃仁表面苦涩的黑皮,保证核桃乳的口感爽滑,实现口感和营养的最佳平衡。
同时,姚奎章对于原料采购严格把控,他选用来自新疆、云南和太行山区的核桃,经过层层筛选,确保优质合格。
“六个核桃”研发成功后,在市场推广上,姚奎章决定避开大城市,从送礼风俗浓郁的农村入手。
他以衡水为中心,面向周边100多个县级市场的农村小超市进行招商,并且实行零风险代理制度,大大提升了代理商的积极性。
这种“围点打圆”的扩张思路,让“六个核桃”迅速占领市场。2006年,仅三个地市的销量就达到3000多万。
三、广告营销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奶业遭遇信任危机。姚奎章抓住机遇,在广告营销上发力,让“六个核桃”彻底打响名号。
他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广告轰炸,包括线上在电视推出《六个核桃大地欢歌》,线下在出租车移动电视、公交车站投放广告,令消费者印象深刻。
2010年,姚奎章签下知名主持人陈鲁豫作为品牌代言人,并且买下央视新闻联播后面的黄金广告段位,让“经常用脑,请喝六个核桃”这句广告语家喻户晓。
2011年夏天,“高考季”给了姚奎章灵感,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针对考生的益智核桃乳,结果一炮而红,企业销量再创新高。
此后,姚奎章先后赞助《挑战不可能》、《最强大脑》等益智类节目,巧妙的广告植入,让“六个核桃”走向全国。2016年,“六个核桃”市场销量突破120亿。
如今,养元饮品已经成功上市,“六个核桃”的传奇还在继续。
成功创业小故事5 篇二正威集团王文银
王文银,正威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
王文银是一位天生的“赌徒”,他爱冒险,知进退,在商海中纵横捭阖二十余年,成为营收千亿的“世界铜王”。
辞职创业
王文银是地道的农民出身,生活的艰辛让他立志要有所作为。他发奋读书,考上了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收入稳定,令人羡慕。
然而,王文银的骨子里充满冒险精神,1992年,不安现状的他毅然辞职,南下打工。到了深圳,他身上只剩下10块钱。
为了给事业打好基石,他从一家企业的仓库保管员做起,勤奋刻苦,背下了几千种物料的编码。不到一年,王文银就被提拔为总经理。
之后,王文银进入日本日立公司工作,却在一桩买卖中被老板“看不起”,他决定自立门户。
1995年,王文银创立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主营电源线。
当时,王文银亲自上阵,和工人一起熬夜加班,晚上就睡在车间。他白天送货,晚上谈业务,忙得不可开交,工厂迅速获得盈利,步入正轨。但是,命运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
一位潮汕客户下了一个大单,却连人带货跑了,王文银损失数百万元,濒临破产。痛定思痛,王文银挨家挨户拜访供应商,希望对方答应自己分期还货款,最终成功化险为夷。
后来,王文银还做了一个模拟失败试验。他故意宣称下属的一个工厂即将倒闭,来测试供货商的态度,由此筛选出了那些值得同舟共济的供应商,让企业发展更加稳健。
然而,真正让企业实现质的飞跃,是王文银的三次豪赌。
三次豪赌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呼啸而至,社会经济萧条,企业纷纷缩紧银根。但是,王文银却在危机中看到了转机,认为这是低成本扩张的好机会。
他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进100台设备,大幅度提高企业产能,客户纷至沓来。经济复苏后,电源线市场需求旺盛,快人一步的王文银赚得盆满钵满,名声大振。
1999年,正威国际集团诞生。
2003年,“非典”肆虐,举国恐慌,股市大跌,经济低迷,企业普遍放慢投资步伐。
王文银再次逆势而为,准备豪赌一场,买下国内几座大的铜钨矿山。尽管遭到众人反对、合伙人撤资的威胁,他依然坚持到底。
事实证明,王文银的决策是正确的。“非典”过后,国内外铜价不断攀升,王文银买的矿山价值翻了数倍,正威国际集团一跃成为百亿企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大地,铜价暴跌,王文银再次果断出击,“赌”了一把更大的。
他大举扩张,并购欧美铜加工企业,买入几十万吨现货铜,并且设立了三个海外总部,令人瞠目。
这一次,王文银又成功了,市场回暖后,正威迅猛发展,年营收屡创新高。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正威国际集团营收高达4900亿元。
“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敢冒险。每一个成功的人其实都是一个‘疯子’,非常之人,方能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
成功创业小故事5 篇三侯毅
侯毅,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
近两年,“新零售”概念持续火爆,盒马鲜生单店日均销售额超80万元,被誉为“新零售第一标杆”。其创始人侯毅所坚持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一、创办盒马鲜生
创办盒马鲜生之前,侯毅在京东担任物流总监,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零售业“老兵”。京东全套物流仓配体系、“京东到家”等知名项目背后,均有他的身影。
2015年初,由于侯毅提出的类似盒马 ……此处隐藏3312个字……淡化家族制”,将母亲、妻子淡化出局。如今,茅理翔已经退居幕后,由茅忠群管理企业。
根据浙江富豪榜2018排行榜,茅理翔家族财富高达130亿。
“在每次困境中,其实都有生机。每次困境,反而会促使企业实现升级换代。”
成功创业小故事5 篇七南孚电池陈来茂
陈来茂,南孚电池创始人。
出身闽南农家的陈来茂有着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他的经营下,南孚电池从一个7人小厂成长为中国电池行业龙头企业,连续20多年稳居国内销量第一。
在夹缝中生存
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陈来茂经历了十年的蹉跎岁月。1976年,他调入南平电池厂,凭借努力从技术股长一路做到厂长。
南平电池厂于1954年由7人创立,是一个位于偏僻山沟里的落后小电池厂。面对企业发展困境,陈来茂迎难而上,通过一系列策略让南平电池厂“走出去”。
他先是制定了“少批量、多品种、低价格”的方针,然后与北京、上海等电池厂联营,用他们的牌子生产电池,在上海、北京等地区销售,同时多次进行技改,提升技术水平。
尽管改革卓有成效,但是企业只能跟在知名大电池厂的背后,加上国有企业的“桎梏”,让陈来茂觉得“自己空有一股力量,就像缚在茧里的蚕,任凭自己怎么左冲右突,就是使不上劲。”
1986年,北京、上海两个联营厂不再与南平电池厂联营,企业濒临倒闭。陈来茂想把南平电池厂“嫁”出去,成为某大厂的一个车间,可是对方根本不屑一顾。
陈来茂深受刺激,他决心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将南平电池厂做强做大。
研发碱锰电池
陈来茂考察了国外先进企业,发现美国的碱锰电池已占干电池总量的70%,而国内碱锰电池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他踌躇满志,“要干就干大的,上世界一流的产品,一步到位”,“以开发LR6碱锰电池为突破口,打一场企业的翻身仗。”
但是陈来茂深知,要想施展拳脚,就必须跳出原有体制的束缚,创建一个新的平台。于是他四处奔走、多方周旋,于1988年成立中外合资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有了这个创业平台,资金问题迎刃而解,陈来茂顺利引进LR6碱锰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
“当时我们提出了‘抓住机遇求生存’的口号,横下一条心,背水一战,解决了南孚生死存亡的关建问题。”
之后,随着BP机风靡全国,七号、五号碱锰电池的需求大幅增长,他再次果断出击,大胆实施“负债经营”,引进全国第一条七号碱锰电池生产线关键设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除了对优质产品的迅速布局,南孚的成功还得益于陈来茂“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战略。
抓两头带中间
当时,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结构都是“两头小中间大”,即研发和营销环节薄弱,中间的生产环节相对很大,陈来茂审时度势,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战略。
1999年,引进外资热潮兴起,经南平市政府撮合,股东以南孚69%的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等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
南孚进入了新的阶段,陈来茂开始重点实施“抓两头”战略,全面强化研发和营销系统。
在研发方面,他建立南孚技术中心,投入巨额费用研发新产品,研发队伍涵盖教授、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等,先后开发出20多项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
在营销方面,他在全国建立了立体营销网络。截至2015年6月,南孚电池在国内有数千个经销商、200万个零售商。
2015年,在鼎晖的运作下,南孚借壳亚锦科技成功上市新三板,一跃成为市值超过100亿的巨无霸。根据AC尼尔森数据,南孚电池连续20多年国内销量第一。
如今,南孚已是家喻户晓的电池品牌,陈来茂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一段闽商传奇。
成功创业小故事5 篇八罗军
罗军,途家及斯维登集团联合创始人。
从2011年正式上线,到2017年完成E轮融资,总估值超过15亿美金,途家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共享住宿平台。作为途家的创始人,罗军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一、创办途家
2011年,美国短租网站Airbnb获得1。12亿美元融资,短租迅速火爆,成为新的风口。这一年,43岁的罗军辞职创业,成立“途家网”。
在此之前,罗军已经是一位创业老兵。他曾创办新浪乐居,之后成立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并且成功赴美上市。
抛弃过去的光环,罗军在民宿行业从头做起。为了开拓房源,他带着几个员工到海南三亚,顶着烈日挨家挨户登门拜访。
当时,国内大部分短租平台都是直接照搬Airbnb的C2C短租模式,获客成本高、利润低。罗军另辟蹊径,与个人房东签订房屋托管协议,途家的线下管理团队会提供房屋装饰、打扫、接送等服务,然后双方五五分成。
此外,由于旅游地淡旺季明显,罗军实行调岗的方法,例如,夏季将海南的员工调到青岛,冬季则反过来,解决了人员浪费或不足的问题。
到了2013年2月,途家网完成A、B两轮融资,合计金额为4亿元。
二、抢占流量
对于线上短租平台,抢占流量是制胜关键之一。从2015年开始,罗军在品牌、会员、流量入口三方面齐发力,让途家获得快速发展。
第一,大量投放广告,打造品牌。他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地铁、影院、电台等渠道投放广告,并且冠名海南航空的飞机,在机身彩绘“途家”号,大大提升名牌知名度。
第二,建立会员制度,推出钻石卡,购买钻石卡的用户可以享受入住返积分、预订折扣、专享红包等权益,增强用户粘性。
第三,大举并购,抢占流量入口。他先后将蚂蚁短租、携程、去哪儿的民宿业务收入麾下,获得更多精准流量入口。
并购之后,罗军对各个平台的房源信息进行整合,让用户在这些平台上搜索房源的结果几乎相同,既优化了用户体验,又打通了房源库存。
除了常规的流量争夺战,罗军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共享农庄”的概念,为短租行业做出突破。
三、共享农庄
崇明岛因为交通闭塞而发展受阻,海南岛仍然有人住在潮湿发霉的屋子里,罗军看到这些现象,不禁设想:能否用共享经济的模式改造农村?斯维登集团的“共享村庄”由此诞生。
斯维登集团原本是途家自营,后与途家网拆分,独立运营。随着斯维登召开战略发布会,“共享村庄”揭开了神秘面纱。
罗军先是号召拥有农庄的人群投资建设乡村别墅,一栋别墅配一亩农田。房子闲置的时候,庄园主可以让斯维登“欢墅”运营,获得分成收益。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赁收益,还可以在电商平台“途礼”上面售卖农特产品,“钱袋子”慢慢鼓起来。
搭乘“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斯维登的“共享村庄”获得高速发展。目前,100多个共享农庄项目已经落地。
“让所有人有一个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让农村可以起步,那我想我的价值可能会更大。”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成功创业小故事多篇荟萃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