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精彩多篇

时间:2024-11-11 16:15:47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精彩多篇[本文共7641字]

[概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精彩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32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一

颁奖词:王继才、王仕花夫妇 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面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

1986年7月,王仕花的丈夫王继才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成为第五任开山岛“岛主”。此前四任呆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13天,最短的3天。

王继才说,上岛前,家里人以及亲邻,几乎没有一个支持他的。

“当时,我是自愿要去守岛的,组织已经考察过了,领导说,岛上必须得有人去守,我也答应了领导,答应了就要做到。”王继才毅然带着食物、衣服以及必需品上了岛。

王仕花说,一次带女儿上岛探夫被台风困住,看到丈夫没人照顾,而且十分危险。王仕花想,开山岛不能没有丈夫,而丈夫不能没有她。她毅然决定辞掉镇小学教师的工作,把女儿托付给婆婆,与丈夫在开山岛风雨同舟。

经过组织同意,王仕花上了岛。丈夫是哨所所长,她是哨员。就这样,夫唱妇随。两个人像一支队伍,一起劳动,一起巡逻。王仕花娇小又胆小。开始听着呼啸的海风、拍打的海浪,心里就打颤,整夜不能睡。现在,王仕花的能耐可大了,即使王继才有事出岛三五天,她也能把小岛看守得好好的。钻坑道,察海情,辨船只,记日志,王仕花干得一点不比王继才逊色。

在岛上夫妻两个人的年工资是3700元,1995年建了灯塔,又增加了2000元守护费。上有老母亲,下有3个子女,凭这点钱,很难维持全家的最低开销。现在,儿子考大学贷的3万元款还没还清,修建房屋的6万元钱也是王继才的姐姐垫的。

为了生计,夫妻俩干起了最苦的活。每年春夏秋三季,双腿泡在海水中,捕鱼摸虾,捡贝类,铲海蛎,放蟹笼,大点的托渔船捎回港口去卖,小点的才自己解解馋,这样一年也有个三五千元的“外快”,补贴家用。

王继才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现在社会,钱很重要,但来路一定要正。”开山岛曾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有几年却成了“风水宝地”:有走私的,有偷渡的,有打着旅游公司幌子想开色情场所的。面对不法分子送上门的一沓沓钱,王继才断然拒绝。

环视夫妻俩的岛上之家,也就是一间20平方米的旧营房。一个煤气罐,一个小灶台,一个小方桌,一张木板搭的床,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在营房前,有棵苦楝树,这是王继才和王仕花上岛后栽活的第一棵树,如今已长成了岛上的“树王”。

苦楝树象征着永不屈服,是夫妻俩的精神之树。王继才说:“苦楝树都能在岩石缝里顽强成长,我们又有什么过不去的。”白天,忙巡逻,忙维护,忙开荒,忙种地,可一到晚上,时间就特难打发。夫妻俩在地上画个框,下跳棋;掏出牌来,打“跑得快”;唱老歌,你一首我一首。跟外面世界的接触,夫妻俩就靠半导体收音机,这些年,用坏了19个。

岛上走一圈,也就10分钟,最有耐心的人,半小时兴奋劲儿也就过去了,而王继才、王仕花夫妻俩一呆就是25年。

最让王继才觉得对不起的,是妻子1987年生儿子。他太大意,没有提前送妻子去医院。等到想起已晚,大风连刮3天,渔船靠不上岸。王仕花在岛上临产前,王继才捶胸顿足,王仕花忍住巨大的疼痛,叫丈夫烧开水,煮剪刀。儿子出生时,刚露出了头,叫丈夫一把托住;儿子刚落地,又叫丈夫果断地剪断脐带。听到儿子第一声啼哭,王继才坐在地上也哭了。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开山岛上突发疾病去世,终年58岁。

张玉滚——守望乡村教育,一干17年 篇二

颁奖词: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

2001年8月,刚刚师范专业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而当下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从那以后,21岁的张玉滚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坚守着一份淳朴与清贫,用无私的爱浇灌山村的教育之花。尽管尝尽了山村教学的酸甜苦辣,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家长们常说:“有了玉滚,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听闻此言,张玉滚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坚守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靠着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张玉滚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这根扁担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也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从2001年到2006年,张玉滚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风里来雨里去,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有一年正月初十凌晨5点钟,张玉滚和学校里的教师陆喜安扛着扁担,拿了几个凉馍往镇里书店赶,一直走到正午才到达。没顾上休息,挑选好几十公斤重的课本、练习本、粉笔后,用扁担挑着走路往学校赶。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钟,两人才走到尖顶山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底板也磨出了一片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没等天亮就往回走,崎岖的山路上,他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冒雨前行,一步一滑,几次摔倒。他的担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雨淋湿了。因为,那里面装的是学生的课本……

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看,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一年新学期,眼看就要开学了,书本还没到齐,情急之下,张玉滚让爱人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坐个机动三轮车到高丘镇拉书本。回来途中,因山高路险,迎面过来一车辆,三轮车躲闪不及,不幸翻倒,张玉滚的女儿瞬间从妻子怀抱中狂“飞”出去,当场殒命。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牺牲在为学生运书本的路途中,张玉滚至今不敢在妻子面前提起这个伤心的往事。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至今,张玉滚骑坏了4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数不清。

张渠伟——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 篇三

颁奖词:张渠伟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 ……此处隐藏2835个字……过程镇定果断,飞机最后平安降落。

2018年6月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刘传健同志“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并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并奖励500万元。2018年12月,国家授予刘传健同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钟扬 篇八

颁奖词:超越6海拔6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钟扬,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不幸遭遇车祸逝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复旦教授钟扬,正坐在一辆疾驰的车中。窗外,雄浑的高原景色如同壮丽油画,一条条河流闪烁着水晶般耀眼的光芒。他心驰神往:那看似光秃秃的苍茫山脉间,蕴藏着多少神奇植物?那终年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上,究竟有没有雪莲在生长?

2000万年前,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这里是广袤壮阔的圣地,却是植物探索的禁区。高寒缺氧,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50%,昼夜温差高达45摄氏度,鲜有植物学家敢于涉足。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经过测算,在‘科’这一层面上,青藏高原有我国植物物种的1/3;在‘属’这一层面上,青藏高原的植物物种超过全国1/3。然而,这一数量远远被低估了。”钟扬说。

2011年7月,珠穆朗玛峰一号大本营,海拔5327米。下午2时刚过,狂风开始肆虐,抽打在人脸上,呼吸都困难。“钟老师,您留守大本营,我们去!”学生拉琼看到老师嘴唇发乌,气喘得像拉风箱,不由暗暗心惊。

“你们能上,我也能上!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逆风而上,向珠穆朗玛峰北坡挺进,上不来气的钟扬嘴唇乌紫,脸都肿了,每走一步都是那样艰难。“找到了!”学生扎西次仁激动大喊,一处冰川退化后裸露的岩石缝里,一株仅4厘米高、浑身长满白色细绒毛的“鼠曲雪兔子”跃然眼前,骄傲地绽放着紫色的小花,它是高山雪莲的近亲,看着不起眼,但在植物研究者眼中比什么都美丽动人。

这里是海拔6200米的珠峰,这是一株目前人类发现的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他们追踪整整10年,在海拔4150米处发现了“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的崭新生态型;他们采集的高原香柏种子里,已提取出抗癌成分,并通过了美国药学会认证;他们花了整整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建立起保护“数据库”;他们揭示了红景天、独一味、藏波罗花、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杜富国——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 篇九

颁奖词:“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 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

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杜富国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他可能熬不过这一关。”一位医疗专家说,从伤员杜富国身上,他看到了一位新时代军人的钢铁意志。正在逐步恢复的杜富国,对未来有很多设想:做播音员、学盲文、写扫雷队每个人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程开甲——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篇十

颁奖词: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程开甲10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 “八一勋章”获得者,2018年11月17日病逝。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

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不被外敌欺辱,他毅然前往西北荒漠隐姓埋名20余年为中国制造国之重器,这才让我们中华民族如今骄傲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1918年,程开甲在江苏出生,1946年前往英国留学师从玻恩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科研条件,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启了他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

几十年后,有人问他,对当初的决定怎样想?程开甲说:“对于这个问题,刚离开英国时,我想得并不多。但回国后,尤其是到了晚年,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我很感慨:我如果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一个二等公民身份的科学家,绝不会有这样幸福。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上世纪60年代,因为我国核武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开甲被调到核武研究所,从此,开启了他平凡又伟大的核武研究之旅。平凡说他隐姓埋名不为人所知,伟大说他为核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1年,由于我国原子理论趋于完善,成绩斐然的程开甲前往罗布泊带领团队转向核试验技术的应用性研究。终于在1964年,我国的原子弹成功爆炸,完美完成了这次重任的程开甲并未就此松懈,此后20余年,他和时间抢跑,带领我国的科研人员,完成了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试验等几十项核武试验。在以后的时间里,他相继建立了大量的科学理论。

2017年7月28日,在建军90周年之际,程开甲刚好100岁,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他我们国家军队的最高荣誉勋章:八一勋章。授勋时,百岁老人虽然行动已多有不变,仍穿戴整齐我军礼服,胸前端正的悬挂着“八一勋章”,留下了他给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后一张影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两弹一星精神,也不要忘记那个艰难时代的苦难,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但也不要丢掉了民族精神,也不要再次弯下腰去。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精彩多篇范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精彩多篇[本文共764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